古代治抑郁症的名中医,都是戏精
很多人在问:中医治疗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效果怎么样?
我认为,中医在治疗抑郁症和焦虑症方面有一定的效果的。但纯粹用中药治疗抑郁症和焦虑症的话则效果有限。其实完全用西药治疗抑郁症和焦虑症的话,可能会较快的缓解症状,但长远的效果也是有限的,而且具有一定的负作用。
心病还得心药医。
中医也讲“药若对症一碗汤,药不对症用船装”,讲的就是对症下药。
古人认为,“上医医心。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而古代中医在治疗情志类疾病时,这些名医竟然变身戏精,演绎出了一出出精彩绝伦的故事。
石胜妙治宜阳太守忧郁症
《后汉书》记载,宜阳太守孙翼因父母暴亡,长年忧思气结而患了忧郁症,服用各种药物均不见效,便派人请来当地名医石胜诊治。
石胜不仅医术高明,且诗文绝伦,他察颜观色,详细了解了太守的病情后,给太守开了一个奇妙的处方,然后索要了许多珍宝银两,不辞而别。
石胜走后,太守忙展开药方细看,只见一张纸上画了一个光着屁股的小孩,背上歪歪斜斜写着“太守”二字,下面还题有一首讽刺诗:
“太守姓孙实不祥,
呼宗唤爷度时光。
开口比人小两辈,
姓儿’也比姓孙强。”
太守看后,勃然大怒,气得暴跳如雷,命人火速追拿石胜。
此时石胜早已不知去向,捕快只好空手而归。太守越看越恼,越想越气,竟气得吐出许多臭秽积物。谁知秽物一吐,顿感一阵轻松清爽,胸腹舒畅,忧郁便消。
太守仔细想来,便顿悟了石胜的高妙之处。石胜并没有用草木金石之类的药物,而是采用了中医理论中的“怒胜忧思法”,治好了太守的忧郁心病。
文挚怒激齐闵王 治好抑郁症却被杀
《吕氏春秋—卷十一仲冬纪第十一—至忠》记载了,战国时期宋国名医--文挚治好齐闵王的病却被其所杀的悲壮故事。
齐王疾痏,使人之宋迎文挚。文挚至,视王之疾,谓太子曰:“王之疾必可已也。虽然,王之疾已,则必杀挚也。”
太子曰:“何故?”
文挚对曰:“非怒王则疾不可治,怒王则挚必死。”
太子顿首强请曰:“苟已王之疾,臣与臣之母以死争之於王。王必幸臣与臣之母,愿先生之勿患也。”
文挚曰:“诺。请以死为王。”
与太子期,而将往不当者三,齐王固已怒矣。
文挚至,不解屦登床,履王衣,问王之疾,王怒而不与言。
文挚因出辞以重怒王,王叱而起,疾乃遂已。
王大怒不说,将生烹文挚。
太子与王后急争之,而不能得......
这个故事翻译成现代话的大意就是:
齐王得了一种叫“痏”的病,这里的“痏”病,有人按词典的解释为“疮”,我个人认为不是,在这里“痏”应该音“yù”,而不是音“wěi”是“又于六切,音郁。病也”的意思。应该是通“郁”,也就是抑郁症。
名医文挚约定了给齐闵王看病的日期,三次都爽约了,没有如期前往。
在古代,王在其国内是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的,谁敢和王爽约,就是目中无君,是欺君之罪,而且一爽就是三次,齐王因此已经动怒了。
文挚来了之后,更是不把这个齐王放在眼里,不脱鞋就登上了齐王的床,竟然还踩着齐王的衣服,询问齐王的病情。齐王恼怒,不跟他说话。
如果到此还算了,文挚竟然还口出不逊之辞,重重地激怒齐王。
齐王忍无可忍,大声呵斥着站了起来,他的病却也因此就好了。
可惜了一代名医,太子和王后竟然也没保住重怒之下被判生烹的文挚。但在中国古代医案中,留下了一个难得的经验。
从上面的名医治疗案例可以看出。他们对疾病的诊治不局限于中药,而是活用中医理论,设计一种情境,把它表演出来。更有意思的是,这个表演不是安排别人来演,而是亲自下场表演,所以说,这一个个名医都是饶有情趣的戏精。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