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夫妻相约赴死,再谈吴谢宇案!
黑龙江省的一对夫妇,因参与“黑彩”欠下巨额债务,为躲避债务,二人假离婚。并以房屋拆迁款为由,先后骗取7名被害人共计300余万元。
大海和小娟夫妇不堪精神压力,便产生了轻生念头。
大海承诺将小娟“送走”后,自己再自杀,而后妻子小娟死亡。大海在亲属的极力劝说下,最终放弃了自杀念头,并自首。
最终,南关区法院判大海犯合同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11年,并处罚金人民币20万元;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有期徒刑5年,决定执行有期徒刑15年,并处罚金人民币20万元。同时判处大海退赔7名被害人共计260余万元。
也就是说,丈夫大海因为妻子小娟死亡,仅获刑5年
这又是一起人伦悲剧。这让我想到了刚被执行死刑的吴谢宇案。
北大学子吴谢宇虽已执行死刑,但他的犯罪动机依然成谜。尤其是,他打电话给亲人,主动暴露母亲被杀的情况,让人更觉扑朔迷离。
我认为吴谢宇的精神是有问题的。虽然一审时,吴谢宇本人认为精神没问题,拒绝做精神鉴定。但二审,死刑复核的辩护律师,都提出要做精神鉴定,却被否定。
我认为吴谢宇所患的精神问题是,在其母亲的强烈控制式教育,及延长哀伤障碍,引发了惊恐障碍(急性焦虑发作)、和抑郁症,以及妄想综合症,从而引发了扩大性自杀。
扩大性自杀,也称为“怜悯性杀人”。
有些人,在严重的抑郁情绪下,悲观厌世,有着强烈的轻生的想法后,可是,又放心不下自己的亲人,为了免除亲人的痛苦,会先将自己的亲人杀死,然后自杀。
夫妻相约自杀,其实也是一种扩大性自杀。
假如说,吴谢宇也“自杀”成功了,你就会发现的推测,是合理的。
而吴谢宇却在“自杀”前,因为种种原因,终止了“自杀”,所以,你会觉得疑云重重。
从有关吴谢宇的报道中,我们可以知道:
2015 年吴谢宇和妈妈就曾提过一次想自杀。妈妈回了一句:“你想自杀?那我也活不了了,我也想死。如果你要自杀那不如我先死。”
他曾想:“既然我和妈妈都没办法在这个世界上活下去了,都只想去那个世界找爸爸了。那,就让我来做吧,我先让妈妈走,然后我再走。”
他脑海里翻来覆去的故事中,有个故事讲的是,一个患了癌症的,自闭症孩子的母亲,担心自己死后孩子无人照顾,她用枕头闷死了孩子,然后上吊自杀。
这个故事,就是扩大性自杀的一种案例。
只是轮到吴谢宇自己自杀时,出了些“问题”。
因为他追求的自杀的仪式感,让他还没来得及自杀。就象张家界天门山景区多人相约跳崖自杀一样,他们千里迢迢地赶到一个风光优美的地方,去走最后一程。
吴谢宇也是一个很在乎仪式感的人。
如大三上学期时,他每周都会跑到北京一座大厦的18层,他想像张国荣一样,从18层楼上一步跨出去……他会在乎数字“18”。
很多想要自杀的人,都希望自己最后一次能体面地离去,还能完成一些自己未竟的愿望。
他还想要最后一场“爱情”,但因为他可能太急于“自杀”了,等不及正常的谈恋爱,所以,就急急地和性工作者,谈起了“恋爱”。
他选择了除夕这一天,暴露自己的罪行,迎接自己的“死亡”。他在这一天主动向亲友发短信,谎称他和母亲从美国回来,要他们去福州接站。几天后惨案暴露。
他为什么要主动暴露?
按他的说法,他几次准备自杀,但却缺乏勇气,最终因为害怕而放弃。
其实,他最后是希望通过法律,杀死他自己。所以,他会在一审时拒绝精神鉴定,认为自己的精神没问题。
我们的社会不能杀死一个精神病者,这是人道的需要。
因此我和吴谢宇的辩护律师,都认为所有的死刑犯均应进行司法精神病鉴定。
尤其是,有些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人,不是从表面上可以看出来的。
这对于死刑嫌疑犯来说,就是生与死的区别。
我们要明白:抑郁症者有可能不仅仅是想自杀,更有可能会伤害别人。
对于社会来说,会唤醒更多人重视心理问题的疗愈,从而从根源上真正的减少精神病者患病的概率。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