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语故事中的心理学人性智慧心理学重视在中国文化中,汲取智慧的火花。 下面与心理学相关的成语故事,每个成语都蕴含了丰富的心理学原理或现象: 1. 三人成虎:出自《战国策·魏策二》,形容谣言或讹传一再重复,就能使人信以为真,体现了从众心理和信息压力对个体判断的影响。 2. 买椟还珠: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形容被事物的外表所迷惑,而忽视了其内在价值,体现了包装效应和消费者的购买心理。 3. 杯弓蛇影:出自《晋书·乐广传》,形容因疑虑和恐惧而引起的错觉,体现了心理学中的错觉现象和焦虑情绪。 4. 草木皆兵:出自《晋书·苻坚载记》,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体现了心理学中的错觉和恐慌心理。 5. 望梅止渴:出自《世说新语·假谲》,形容用空想或假象来安慰自己,体现了心理学中的暗示作用。 6. 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形容拘泥成法,不知变通,体现了心理学中的定势思维和缺乏灵活性。 7. 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齐策二》,形容多此一举,反而坏了事,体现了心理学中的过度补偿和适得其反的心理效应。 8. 掩耳盗铃:出自《吕氏春秋·自知》,形容自欺欺人,体现了心理学中的否认和逃避现实的心理机制。 9. 叶公好龙:出自《新序·杂事五》,形容表面上爱好某种事物,实际上并不真正了解或喜欢,体现了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和表面行为。 10. 郑人买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形容因过于拘泥于教条而闹出笑话,体现了心理学中的固执和缺乏灵活性。 11. 南辕北辙:出自《战国策·魏策四》,形容行动和目的相反,体现了心理学中的目标不一致和行动盲目性。 12. 邯郸学步:出自《庄子·秋水》,形容模仿别人不成,反而连自己原有的技能也丢掉了,体现了心理学中的学习迁移和盲目模仿的负面效应。 13. 东施效颦:出自《庄子·天运》,形容盲目模仿别人,效果却适得其反,体现了心理学中的自我认知和盲目模仿的愚蠢性。 14. 井底之蛙:出自《庄子·秋水》,形容见识短浅,眼界狭小,体现了心理学中的认知局限和缺乏开阔视野。 15. 狐假虎威:出自《战国策·楚策一》,形容依仗别人的威势欺压人,体现了心理学中的权力关系和依赖心理。 16. 画饼充饥:形容用空想来安慰自己,体现了心理学中的心理暗示和自我安慰机制。 17. 杞人忧天:出自《列子·天瑞》,形容不必要的担忧和过虑,体现了心理学中的焦虑和恐惧情绪。 18. 黄粱美梦:出自《太平广记》,形容虚幻的梦想和欲望的破灭,体现了心理学中的梦境与现实的关系以及虚幻满足的心理。 19. 一鼓作气: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形容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体现了心理学中的动机和动力理论。 20. 一叶知秋:出自《淮南子·说山训》,形容从细微的变化中预见到事物的发展趋势,体现了心理学中的敏感性和洞察力。 21. 一诺千金:形容说话算数,极有信用,体现了心理学中的诚信和承诺的重要性。 22. 一鸣惊人:出自《韩非子·喻老》,形容平时默默无闻,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体现了心理学中的潜力和突然爆发的现象。 23. 一箭双雕:形容一举两得,体现了心理学中的效率和多重收益的心理。 24. 一曝十寒:出自《孟子·告子上》,形容学习或工作等常常间断,不能持久,体现了心理学中的坚持和毅力的重要性。 25. 一丘之貉:形容彼此同是丑类,没有什么差别,体现了心理学中的归类和偏见心理。 26. 一毛不拔:形容非常吝啬自私,体现了心理学中的自私和贪婪心理。 27. 一枕黄粱:同“黄粱美梦”,体现了虚幻的梦想和欲望的破灭。 28. 一蟹不如一蟹:形容一个不如一个,越来越差,体现了心理学中的比较和失望心理。 29. 一衣带水:形容水面狭窄,像一条衣带那样宽,比喻双方地势接近,关系密切,也指虽有江河湖海之隔,但距离不远,不足以成为交往的阻碍,体现了心理学中的距离感和亲近感。 30. 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体现了心理学中的创造力和思维敏捷性。 31. 一蹴而就: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成功,体现了心理学中的期望和成功的快速实现。 32. 一知半解:形容对事物理解得不深不透,只了解一点皮毛,体现了心理学中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认知深度。 33. 一厢情愿:指只是单方面的愿望,不考虑对方是否愿意或客观条件是否允许,就去进行,体现了心理学中的自我中心和忽视他人感受的心理。 34. 一往无前:形容勇猛无畏地前进,体现了心理学中的勇气和决心。 35. 一往情深:指对人或事物有深厚的感情,一向怀着深厚的感情,体现了心理学中的情感深度和投入度。 36. 一往而深:同“一往情深”,体现了深厚的感情和投入度。 37. 一曝十寒:形容学习或工作等常常间断,不能持久,体现了心理学中的坚持和毅力的重要性。 38. 一暴十寒:同“一曝十寒”,体现了学习或工作等的间断性和不持久性。 39. 一隅三反:指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体现了心理学中的类比推理和学习能力。 40. 一以贯之: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体现了心理学中的一致性和连贯性思维。 41. 一以当十:一个人抵挡十个人,形容军队英勇善战,体现了心理学中的勇气和战斗力。 42. 一以当百:同“一以当十”,体现了军队或个人的英勇和战斗力。 43. 一以贯之: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体现了心理学中的一致性和连贯性思维。 44. 一退六二五:原是珠算斤两法口诀,比喻推卸干净,体现了心理学中的逃避责任和推卸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