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四位心理咨询师:倾听是最好的陪伴

10月18日下午三点半,护国寺小吃街游人如织。张宬琛沿着青石板路往里走,左拐进入胡同,游客和街边店铺的声音便都被隔绝在外,零星的老人坐在胡同口闲聊。
张宬琛是北京市什刹海街道社会心理服务中心的心理咨询师,他熟练地在胡同里七拐八拐,准备去独居老人家入户探访。什刹海街道常住人口5万多人,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30%左右。短短五分钟的路程,他已遇见好几个熟悉的。
在不远处的护国寺养老驿站,站长闫书展正在协助社区完成老年人能力综合评估,为失能老人申请护理补贴。前来评估的老人,有向她咨询遗体捐献,也有询问下周的养老食堂菜谱的。
独居老人,是一个常常被忽略的群体。10月13日,民政部发布了《2022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22年底,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8亿,2021年这一数字还是2.6亿人。而据国家统计局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目前,全国有一个60岁及以上人口的家庭且独自居住的老年人数量约为3729万人,即占有老年人家庭户的21.3%。
随着时间的流逝,老人们的身体机能在逐渐退化,社交空间也缩回自己的家,他们渴望陪伴和交流。在为老人们提供心理帮助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们倾听了很多隐秘的生命故事,看到了他们的孤独。他们要做的,是激起老人们生活的热情,重新与世界连接。
张宬琛完成老年人入户工作,协助老人填写基础信息表和筛查问卷。受访者供图
孤独的老人渴望慰藉
胡同里,一位银发老奶奶背着手晃悠悠地散步,这是张宬琛今天第三回碰见她,但患有认知障碍的老人没认出他。
今年8月,这位老人曾找到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十分着急,说她家的电视调不了频道。张宬琛到老人家以后,正准备把电视机顶盒拆了时,他一试遥控器却没问题。后来发现,是老人把遥控器拿反了。
张宬琛身形瘦高,今年27岁,本科读了心理学专业,也有社会心理指导师的证书。他曾在医院检验科工作,辞职后来到什刹海街道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做志愿者,后来入职成为专职的心理咨询师。
什刹海街道社会心理服务中心一共服务22个社区,其中大约30%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这些老年人先由居委会的工作人员筛选出来,他们熟悉辖区内老人的状况,会把需要关注的名单对接给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再由中心的工作人员为老人们提供入户的心理帮扶。
2022年9月,北京市西城区统计局、西城区经济社会调查队发布了《2022年北京市西城区健康养老白皮书》,调查显示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仍然是老年人最为理想的养老方式,在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需求方面,对日间托养、综合照料以及助餐服务有需求的老年人达到半数以上。
面对庞大的老年人群体,解决诸如买菜、吃饭、就医、购物等具体的生活问题被摆在首位。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报告显示“孤独感”广泛地存在于老年群体中,64.1%的老年人曾感到孤独,对“心理慰藉”拥有需求的老年人数量达到41.6%。也就是说,除了解决具体的生活问题,老人们还需要心理支持。
闫书展是护国寺养老驿站的负责人,也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她声音柔美,总是带着笑说话。此前,闫书展是北京某医院老年特需病房的护士长,也曾参与过养老院的建设,因此对老年人的心理足够熟悉和了解,能洞察需求背后的隐秘心事。
有一次,驿站的护理员请她去一位签约“家床”服务的老人家里。“家床”服务是为居家老年人特别是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管家式”的养老服务,护理员每周要上门完成血压、血糖等健康监测,还包括理发、保洁、修脚等服务。护理员和闫书展抱怨这位老人天天说自己不想一个人活了,起初还能聊聊天劝一劝,说的次数多了连护理员都要抑郁了。
深入了解后,闫书展发现,这位八十多岁老人认为儿子们不够重视她,希望能够经常来看她。闫书展随后联系了老人的儿子们,建议他们常回家看看。老人的儿子告诉她,不是不去看,老人希望的是天天回家看她,但自己也六十多岁了,还有孙子要带。
闫书展很无奈,这也许就是现实的困难。在她看来,离退休后的失落、缺乏子女的关怀、亲人意外离世、对死亡和疾病的恐惧、匮乏的社会活动参与、经济的窘迫等各种原因,都会成为影响老年生活的负面因素,没有得到及时干预甚至会产生老年抑郁。
闫书展看到这些独居的老人,“平常一个人,开门一个人,出门还是一个人,回到家里没有人,自己不弄出点声音,家里一点声音都没有,像个冰窖。”
9月13日上午,护国寺养老驿站举办的《胡同光影》主题手机摄影公益课堂活动。受访者供图
倾听就是最好的陪伴
多位曾为独居老人服务过的心理咨询师或社工都认为,独居老人们的问题不是生活不下去,是缺少生活的热情,是太孤独了。
张宬琛曾经入户看望一位残疾的独居老爷子。老人家里只放得下一张床,旁边支了一块木板放着一台电视。那次入户,老人出了车祸刚出院,躺在床上休养,拉着张宬琛不停歇地把年轻时的经历和所见所闻唠叨一遍,从中午一点,聊到了晚上七点。聊完以后,老爷子觉得痛快了。
张宬琛认为,有些老人需要的不是心理咨询,老街坊之间,很多事情不好意思和熟人说,他们觉得丢脸。“生活过得好也罢,坏也罢,他们更需要的是有人过来陪我,让我把这些好的坏的事情和你说说。”
倾听的第一步,是建立信任。真不真诚,老人是能感受到的。
闫书展曾差点在一位老人那里吃了闭门羹,这是她到护国寺养老驿站工作后探访的第一位老人。老人起初不开门,说:“我知道你们是来走个过场、完成任务的,你们走吧,我会跟居委会说的。我不需要你们,来了还打扰我。”
在闫书展眼中,老人们表面上排斥、闹情绪,更像小孩子撒娇,求关注,“想要人陪,又不好意思说,又担心是街道安排任务。”
“就厚着脸皮聊呗”,闫书展笑着回忆。她从自己以前的工作讲起,慢慢发现老人特别爱学习,还报名了老年大学的绘画班。闫书展教老人用智能手机拍摄时怎么调镜头,如何把拍照界面的网格线调出来,怎么构图。学到新东西的老人非常开心,对闫书展的态度也有所改观。
后来,闫书展了解到,这位老人的老伴和孩子早已去世,她自己的腿脚也不太好。之前每次入户服务都要拍照片和视频,导致老人产生了不好的印象。闫书展判断这个阿姨本身是一个爱美的人,自尊心比较强。第二次入户时,她给老人带了一支口红,老人涂上后不停地照镜子。两人的关系也一点点升温。
这位老人后来在养老驿站订餐,刮风下雨天气不好的时候,闫书展会要求护理员把餐食送到老人家里,本应收取的5元送餐费也免去了。老人退休金只有3000多元,除去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医药费,能剩下的生活费不多。闫书展平时去她家探访之前,总会提前跟驿站多申请一份盒饭带上,虽然帮不了太多,但是希望老人能感受到一点温暖。
而有时候,面对一些突发情况,张宬琛能做的,也只有倾听。
赵阿姨是突然“只剩自个儿了”。今年8月,居委会把她引荐给张宬琛所在的机构。老人的独生子、儿媳与孙女在9年前的一起意外中全部罹难。赵阿姨的丈夫因此郁郁寡欢,一病不起。
在今年春天一个深夜,大风把院子的大门吹得来回作响,阿姨的丈夫自己颤颤巍巍去关门,不成想摔了一跤,没几个月就离开了。
张宬琛第一次和赵阿姨见面的时候,这位阿姨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失眠,也吃不下东西,甚至喝水也会吐。但她还是给张宬琛倒了杯水,拿了点心。
在第一次探访中,赵阿姨以讲述者的身份向张宬琛讲述儿子的优秀,他们夫妻的恩爱,讲到儿子毕业后就去机场工作,她像是突然反应过来儿子全家都不在了,开始哭,哭一阵之后,她重复“我都明白”,然后继续讲,讲着讲着再次哭起来。
阿姨告诉他,她只要在家里面呆着,看到家里的每一样东西,都能想起来老伴、儿子、儿媳,还有孙女。虽然照顾丈夫很累,“但是我都很高兴,因为我还有人照顾,现在就剩我一个人了”。
9月20日上午,护国寺养老驿站举办的彩绘面具公益活动,教老人们制作独属于自己的“脸谱”。受访者供图
三颗黄米汤圆
“我只有一个儿子,刚走18天,所有的后事都处理完了,我想找个人说说话。”这是一通打向老年心理服务热线的电话。
薛晓萍迅速对着电话回复“当然可以”。那是2021年年初,薛晓萍担任9号接线员,热线由北京市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开通,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心理干预。
电话那头问她,知不知道经常在北京广播电视台老年之友栏目讲课的银龄书院薛晓萍,“我想在元宵节前跟她聊会天,把我这点事儿说一说就不打算活了”。
薛晓萍的心猛一揪起来,尽管接线的恰好就是她,但按照接线原则,心理咨询师不能透露个人信息,她连忙向后台督导老师报告紧急情况。
经过多层许可后,薛晓萍告诉对方自己就是她想找的人。电话那头的母亲说,“我就想在元宵节吃个汤圆,我也没有什么兄弟姐妹,老伴以前是军人,现在也没了,儿子没结婚就走了。”
两人约好第二天见上一面。放下电话的薛晓萍马上联系银龄书院的志愿者,租借一个刚装修好的四合院,她还喊了十来位老人第二天一起去陪一陪这位母亲。“银龄书院”是薛晓萍从2006年创办的老年公益阅读平台,常年举办敬老读书等陪伴老年人的活动。
2月份的北京虽然有阳光,但是很冷。薛晓萍买了三四捧鲜花,和几位老人在北海公园附近的公交站牌等着这位母亲。她们一起走了好长一段路,从公交站到胡同深处院子里,薛晓萍拥着这位母亲,这位母亲抱着花。
儿子离开的18天里,这位母亲没哭过一声。一进院子,看到桌子上提前准备好的面粉、黑芝麻等做汤圆的材料,还有水果,她转身抱着薛晓萍痛哭起来。薛晓萍的心一下就踏实了,“哭出来,这时候就不会再有轻生的念头了。”
接下来,一群人在院子里热闹地包汤圆、煮汤圆。薛晓萍给这位母亲盛了两颗黄米汤圆,担心她很多天没吃东西,吃太多难消化。
但这位母亲说,“我要吃三颗”。薛晓萍立刻明白,这是代表一家三口团圆了。
吃过饭,薛晓萍带大家一起读诗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一天快结束时,这位母亲告诉大家,“我不死了,今天的阳光挺暖和的,今天过来这么多人,我儿子在的时候也没有这么多人给我过一个团圆节。”
直到现在,逢年过节时,薛晓萍还会跟这位母亲通个电话,互相聊聊近况,讨论住不住养老院,找不找个老伴。
护国寺养老驿站的心理慰藉室。新京报记者 李聪 摄
重新与世界连接
“老年人不开心,是一些需求没有获得满足。”北京市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副会长、老年心理专业工作部主任郭勇解释。
郭勇今年61岁,曾是海军总医院医学心理科主任,他在退休后加入北京市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他提到,外界家人、朋友、社会、单位、组织的关心、陪伴、照顾是一个方面,更核心的是老年人自己怎么去把最后一程的日子过好。要激发他们主动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有主动做出相应调整改变的能力,使得生活拥有满足感、价值感、获得感。
郭勇曾遇见一个80多岁想要轻生的老人,觉得自己一身病,吃饭出门都得靠别人。他问了老人一个问题,“如果咱有办法让你的父母能够回来,你愿不愿意让他们回来?”
对方回复,“一定的,我必须让他们回来,花多少钱我都愿意。”郭勇又说,“您都这样了,您父母那岁数回来不就在床上躺着了吗?估计还戴上胃管、呼吸机什么的。”对方说“就是在那躺着,我也还有妈在家啊”。
郭勇趁机告诉对方,“一个将近百岁的人要是活着都能有意义的话,您活着对您孩子的意义不是完全一样的吗?您就在那坐着,您家的孩子就还有妈,是吧?”
在薛晓萍看来,知道有人惦记着自己,就能让载着独居老人的“孤舟”与世界重新连接。疫情期间,薛晓萍在微信群中组织成员玩“空中查房”游戏,大家每天都要拍一个分享自己生活的视频,“大家都盼着查房,谁没发消息就会被大家关心,那时候没有一个掉队的”。
薛晓萍2006年创办银龄书院,就是希望能让书籍成为老人们最长久的陪伴。除此以外,她觉得老人们需要抱团,需要有精神上的陪伴,还有人找薛晓萍,问她能不能开发一些老年人玩具,比如能对话的机器人,甚至是能说话的毛茸茸的玩偶。
有了希望,进而也就有了生活的精气神儿。薛晓萍提到,在做心理咨询时,不能只单纯跟老人们共情。而是要摒弃同情,予以尊重,同时要给他们一个方向——一个自己开拓美好生活的念想。比如发现一些美,“到厨房里看到一瓣蒜发芽了都绿油油的。”
最近一周,薛晓萍带着6位老人去浙江一家敬老院做读书活动,其中一位老人的爱人刚刚去世,怕自己一个人在家胡思乱想,主动要求一同前往。
郭勇提到,如果老人没有往外走的意识,社会工作就要跟得上。不管是养老驿站、社会心理服务中心,还是银龄书院这样的公益组织,常常都会举办各种各样针对老年人的活动。在社区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娱乐活动,在高龄老人之间形成一个互帮互助、互相沟通的社会关系网络,对老人的帮助是显而易见的。
2022年11月,国家卫健委发布了《中国健康老年人标准》,将心理健康列为三大健康维度之一,强调对老年人的心理照护。
但郭勇表示,尽管社会各方力量都在努力,但面向老年心理健康的服务仍有缺口。首先,我国尚无相关的学历教育,缺乏系统化的人才培训体系。其次,基层养老机构面临专业人员缺口大、不专职、培训少等问题,助老工作者在情绪疏导、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等精神慰藉服务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不足。
闫书展也时常感到有心无力,她也想和每一位老人都坐下好好聊半天,但养老驿站的四个人负责将近300位老人,还有日常的行政事务,实在是精力有限。
10月18日下午,张宬琛在王阿姨家,邀请她参加什刹海街道社会心理服务中心活动。 新京报记者 李聪 摄
张宬琛基本上每半个月都要去看望一次他对接的那20多位老人,并邀请他们参与最近举办的活动。10月18日下午三点半,他站在红色的铁门前,他一边敲门,一边扯着嗓子喊“王阿姨”。
王阿姨今年74岁,独自一人居住。小院里仅能容下一个人经过的过道两侧种了五六盆花,高高低低错落有致。王阿姨告诉张宬琛她刚散步回来,目前只走了不到5000步,她的目标是每天一万步。
除了规定了自己的运动步数,王阿姨还主动参与了社区的各种活动,担任社区的志愿者。偶尔她也会跟着直播上一节小学奥数课,“要让每天自己的心情舒解一点。”
张宬琛感叹,“这就是老年人最好的状态”。


CALL US
18000223228

EMAIL
jjdaxing@vip.qq.com

QQ
601146828

ADRESSES

九江市庐山路145号幢北601室

seo seo